一、合理飼養(yǎng)
雞苗一般在孵出后24~26小時開食。開食后可將小米、碎玉米等飼料,撒在紅色或綠色的塑料布上面,讓雞苗練習(xí)啄食,3天后再逐漸換為配合飼料。飼喂次數(shù),一般1~45日齡每天飼喂5~6次;46日齡以后飼喂4~5次。每次不宜飼喂得太飽,要少喂勤添,以飼喂8成飽為宜。隨時供給充足的清潔飲水。1~4日齡,更好飲5%的溫紅糖水,以利于雞苗腹中剩余蛋黃的吸收利用。飼喂時要隨時注意飼料的消耗變化,飼料消耗過多或過少,都是雞苗患病的先兆。
二、加強(qiáng)保溫
保持育雛室適宜的溫度,是育雛成功的重要條件。雞苗剛出殼后,身上絨毛稀少,抗寒能力極差。雞體新陳代謝旺盛,而采食量少,而體溫調(diào)節(jié)中樞尚未健全,自身所產(chǎn)生的熱能不能維持生理熱的需要。因此,育雛必須搞好人工保溫工作。一般初生雞苗,室內(nèi)要保持33~35℃,以后每周降低約2~4℃。待30~40日齡后,才可停止人工保溫。目前人工保溫所用的熱源有煤爐、保溫炕、電力保溫傘、保溫箱、煙道、紅外線等。養(yǎng)雞戶可根據(jù)自己的現(xiàn)有的實(shí)際條件而宜,確保育雛室溫度適宜。
三、濕度調(diào)節(jié)
雞苗適宜在相對濕度60~65%左右的環(huán)境條件下生活。如果育雛室濕度過大,可勤換墊料,不讓飲水打濕墊草,同時還可以通過加強(qiáng)室內(nèi)通風(fēng),來降低濕度;如果濕度過小,可在熱源上燒水,或在人行道上撒水增濕。
四、合理光照
在雞苗1~2日齡,可采用24小時全天候光照,使雞苗熟悉環(huán)境,以便于吃食、飲水。但照明燈光不宜過亮,一般以每20平方米安裝1盞25W電燈泡為宜。至3~14日齡,只夜間喂食時開燈即可,白天不必開燈,以便于雞苗休息以促進(jìn)生長發(fā)育。2周齡后,如果天氣溫暖晴好,可降雞苗放到室外去活動。但開始時活動時間不宜過長,一般以半小時左右為宜。以后活動時間可逐漸延長,使雞苗的到充足的陽光和充分的運(yùn)動,以增強(qiáng)雞體的抗病能力。
養(yǎng)殖了一個月的雞苗叫什么雞苗
(一)開食雞苗初生雛雉初次喂食稱“開食”。雛雉出殼24小時就應(yīng)用玉米或碎米以溫水拌均勻地撒在塑料布或淺邊飼槽內(nèi)作為開食。第二天用2/3玉米粉或碎米,1/3全價料飼喂,第四天全部用全價料飼喂到1個月。以后可用自配飼喂到2個月。
(二)開水雛雞出殼后次飲水稱“開水”,一般雛雞出殼后,毛干3小時可給萬分之一的高錳酸鉀溶液作為“開水”。并連飲3天,以消毒腸道后才用常水作為飲水。飲水要清潔,水槽要經(jīng)常清洗,以保清潔。
(三)開青雛雉次喂飼料稱“開青”,雛雉2—3日齡后,可開始投喂干凈切碎的青飼料,可占飼料總量的10%左右拌入日糧中飼喂,也可單獨(dú)飼喂,不宜過多,以防拉稀,隨日齡的增長,可逐漸增到20—30%。